作者丨任平生
你能想象嗎?
一個出家人,
2017年1月,
在海拔3800m的塔公草原上,
用19個月建起一座公益圖書館。
從 0 到 1,
從一塊磚頭到初始的 8000 本藏書,
這個草原上最孤獨的圖書館,
給了孩子們最豐富的精神世界。
納朗瑪社區(qū)圖書館位于四川甘孜州康定市塔公鎮(zhèn)的草原上,
它所在的村子,
有近700年歷史,
生活著世代以游牧為主的康巴藏人。
在這片高原上,
教育資源并不豐富,
孩子們需要走很久的路去上學,
而一個圖書館的存在,
更是奢侈的。
“讓他們知道,外面的世界,
遠遠比他們想象的更精彩……
讓他們有更多的人生追求和選擇?!?/p>
當問及建造圖書館的目的時,
僧人久美有著更長遠的期許,
他希望,
這個圖書館帶給孩子們的,
是眼界、是夢想。
在他看來,
教育不在于注滿一桶水,
更是點燃一把火。
孩子們只要還能閱讀,
還能求知,
未來就永遠有希望。
久美的故事被搬到了紀錄片《但是還有書籍》里,
這個紀錄片記錄各種各樣的愛書之人,
觀眾們也因此更了解了他和這些孩子的故事。
95年出生的久美,
是一個地道的康巴漢子。
年少時離開父母,
在寺廟學習佛法。
18歲那年,
他走出了草原,
在蘇州寒山寺佛學院學習了半年的漢傳佛教。
這次經歷讓他看到了和草原不一樣的世界,
更是讓他知道了,
藏地的孩子們還需要什么,
那便是知識。
于是,
這個95 后藏族僧人,
有了白手起 " 家 "建一座圖書館的設想。
對于這個計劃,
幾乎沒有村民看好。
畢竟,
他沒有充足的錢,
沒有幫手,
也沒有專業(yè)知識。
可他有自己的執(zhí)著。
他開始賣青稞醬籌錢,
還自學了建筑設計,
自畫了圖紙,
甚至,
他還冒著腰受傷的危險,
搬運三四百斤的石頭來蓋房子。
在 2018 年 7 月,
朗瑪社區(qū)圖書館建成。
廣闊的天地,
有一幢木質結構的房子,
房子里有著滿架的書,
這種最質樸的方式,
最大程度地慰藉著這些孩子。
有的孩子走上半天的路,
也只是為了來看一本書。
其實,
他做的事情遠遠不止是社區(qū)圖書館,
而是關乎整個地區(qū)的發(fā)展。
他會做物資募捐,
也開設了帳篷課堂。
努力鏈接公益、教育和商業(yè)資源。
只是因為,
他想讓新一代的牧民,
去了解和適應外邊的世界。
在帳篷課堂里,
各行各業(yè)的朋友們會來給孩子們講課,
其中有美術課、語言課、寫作課,
還有音樂課、戲劇課、自然教育。
寒暑假的時候,
圖書館更是熱鬧。
每天近40名孩子,
都會來到這里學習。
有一個幾十公里以外的孩子,
他甚至一天不落地來上課,
風雪無阻。
閱讀是最好的避難所,
求知欲是一個孩子走向外界的動力。
他深知,
只有讓當?shù)厝俗粤Ω?/strong>
讓孩子們學習知識、接受教育,
才能夠從根本上脫貧。
“這個圖書館”存在的價值大嗎?
當然很大。
對于貧窮來說,
“希望”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。
高原上的拉姆,
從出生時就守著草原。
這是一個喜歡看書和寫作的女孩,
曾經是久美圖書館的忠實粉絲。
她最喜歡看小說,
最愛的一本書是《巴黎圣母院》,
書中的主句卡西莫多,
是一個被親人和社會都遺棄卻勇敢善良的人。
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,
讓拉姆找到了自己的影子。
“我覺得內心美才是真的美,
所以我對自己也有了一些信心。
我外表不美,
我覺得卡西多莫就像是在說自己?!?/p>
書中這些人物,
讓她感受到了自我堅定和不屈的力量。
她的媽媽,
是村子里,
為數(shù)不多的建筑工。
自從父親去世后,
媽媽獨自撫養(yǎng)一對兒女,
放牦牛,打臨工,挖蟲草。
為了養(yǎng)活一家人,
媽媽又堅強又偉大。
她決定把這個故事寫下來,
閱讀和書寫
讓她感受到了生活的新出口。
孩子擁有好的閱讀習慣,
并不僅僅是為了提升成績,
更重要的是,
通過閱讀,
孩子的心智便有了更多的成長可能。
作家蔣方舟曾說:
“一個人如果不看書,
那他的價值觀就只好由親朋好友來決定。”
讀了路遙的《平凡的世界》,
便會知道了什么叫做堅強,什么叫做生活;
讀了雨果的《悲慘世界》,
便會明白如何在歧視里,找到自己的價值。
好的閱讀,
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,
也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清認識自己。
現(xiàn)在的拉姆,
堅持寫作,走出草原,
考上了大學,
曾經的滋養(yǎng),成了新的力量。
對一個國家來說,
什么是投入最小,收益最大的事情?
答案只有一個,那就是教育。
曾有個孩子在感謝信中寫道,
他在八年級不想讀書的時候,
是久美師傅讓他堅持下去。
談及最大的收獲,
孩子們會笑著說:
世界這么大,我想去看看。
短暫的“貧”并不可怕,
可怕的是,
內心永遠喪失了光亮和清澈。
在這個世界的很多角落,
都有那些選擇舉起火把,
為孩子點燃光亮的人。
在日本北海道,
有一個叫做“上白龍站”的車站。
由于地處偏鄉(xiāng),
當?shù)厝丝谕庖疲?/p>
貨物停運而連年虧損,
政府本來是準備關掉這車站的。
但當?shù)卣l(fā)現(xiàn)還有個叫原田華奈的女高中生,
需要乘坐它去上學。
于是,當?shù)鼐用窦娂娗樵福?/p>
希望 “至少運營到原田畢業(yè)為止 ”,
政府也保留下了這個車站。
在2013到2016年的三年時間里,
該站每天只有兩班車,
停站時刻便是原田華奈的上下學時間。
在福建省永泰縣,
全縣有農村學校78所,其中單人校19所。
什么是單人校?
顧名思義,只有一個學生。
永泰縣教育局負責人是這么說的:
“鄉(xiāng)村小學不管多偏僻,條件多艱苦,
只要有一個學生,這所學校就不能撤?!?/p>
即便一個人,
也要做到真正的“教育”。
這種教育,
不僅是教出優(yōu)秀成績,
更是能把一個孩子從艱難的處境拯救出來。
大學畢業(yè)的康瑜放棄了保研和留學的機會,
選擇了成全夢想——去支教。
她來到云南保山一個叫漭水的小鎮(zhèn),
成了這里一所初中的支教老師。
大山的生活很艱苦,
每次家訪康瑜都要翻山越嶺走二三十公里,
腿上常年摔得青一塊紫一塊,
然而她克服了種種困難,
咬牙堅持下來了,
這一待就是四年。
她不僅教孩子知識,
更教孩子去寫詩。
她開設了詩歌課堂,
會在下雨時,
帶孩子們去到戶外寫詩,
也會在孩子們高興或是悲傷時,
讓孩子用詩歌去記錄自己情感。
“教孩子們詩歌并不是為了培養(yǎng)詩人,
而是為了培育他們的心靈。
我們不強迫他們去寫,
只是想提供這樣一個機會,
讓他們不會因為不知道自己有能力去寫詩而錯過這件美好的事情。”
生活可以暫時貧苦,
但只要還能閱讀、寫作,
心靈便會永葆活力和希望。
關于高原上的這所圖書館,
那些孩子們有自己的告白:
“或許這所圖書館不是那么完美,
但對于我們來說是雪中送炭。”
“我們希望做一個不無聊的人…… ”
拉姆也在讀書會上分享了這么一段話:
“人間的真善美,
并不是那光禿禿的虛榮外表和假意的真誠,
而是一點一滴對它的追隨和執(zhí)著?!?/p>
好的教育,便是如此。
是在人的成長中播種下希望,
是讓孩子懂得欣賞美好的東西。
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,
只要孩子保有這種品質,
生命之花將永遠不會凋零。
—— End ——
作者:任平生,自由撰稿人,沿著路走把自己變成路。部分圖片來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